人们会对政府强加的每一条规则、规章和秩序做出反应,而他们的反应导致的结果可能与立法者预期的结果大相径庭。该术语常用于形容政治和经济政策下错误的刺激机制。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问题,很多是来源于为解决问题而作出的尝试。也指在企业中,公司奖励某些狭隘的指标,无意间使得其他更有价值的长期计划彻底受到忽视。
典故之一:德里的眼镜蛇
在印度殖民时期,德里遭遇了眼镜蛇泛滥的问题,考虑到眼镜蛇带来的危险,为了减少在城市中爬行的眼镜蛇数量,当地政府对它们发布了悬赏。由于赏金足够慷慨,许多人开始狩猎眼镜蛇。起初这项举措也收获了预期的结果:眼镜蛇的数量明显减少了。
随着眼镜蛇数量的减少,在野外越来越难找到眼镜蛇,无法获取额外收益的人们开始在家里饲养眼镜蛇,然后像以前一样杀死眼镜蛇来领取赏金,当地政府逐渐发觉事情有点不太对。经过调查,他们发现了其中的猫腻,面对这样尴尬的局面,最终他们叫停了赏金的发放。
对于眼镜蛇的悬赏结束了,既然饲养毒蛇无法再产生收益,谁也不愿意每天同毒蛇生活在一起,于是成千上万的眼镜蛇又被放归到了自然界,至此,德里的眼镜蛇问题反而比悬赏开始前更严重了。
典故之二:墨西哥空气污染
20世纪80年代末的墨西哥城。当时的墨西哥城正承受着1800万居民驾车造成的极端空气污染。市政府相应出台了“尾号限行令”。这是一项旨在减少汽车污染的法律,在冬季空气污染最严重的时候,每天有20%的汽车(由车牌尾号决定)不准上路。
然而奇怪的是,不让这些汽车上路,并没有改善墨西哥城的空气质量,事实上反而让情况变得更糟。后来发现,人们的需求不会因为一道简单政府法令而改变。墨西哥城居民很可能希望他们的城市空气质量更好,但也需要上班和上学。他们对禁令的反应方式,是规则制定者既缺少意图也没预见到的。
该项法律的真正意图是让一些人拼车或乘坐公共交通。然而,有人则选择了打的,而当时的一般出租车比一般汽车排放更多的污染。
还有些人群最终更严重地违背了法律的意图。这一群人买了第二辆车,当然车牌号不同,每周常用车被禁开的当天,他们就驾驶这部车。他们买了什么样的车呢?市面上能找到的最便宜的、只要能开得动的车。这些车向城市排放污染的速度,远远高于不允许驾驶的那些汽车。